• 個管師:2833-2211分機2588

口腔癌

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內的各種惡性腫瘤。它發生的部位包括唇、頰黏膜、牙 齦、舌、口底、顎部,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,約佔全部口腔癌的90%。其 好發的部位以頰部黏膜最多,其次為舌側、牙齦。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,周圍有 硬塊的感覺,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,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 ,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。

流行病學

根據衛生署的統計,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口腔癌的 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7.30,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五位、佔全身癌症發生率 7%,好發在三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,男性與女性的發生率約為九比二。85%以上 有嚼食檳榔的習慣。

病因及危險因子

嚼檳榔、抽煙、喝酒為高危險群。嚼檳榔、抽菸及喝酒者罹患口腔癌之機率較不嚼檳榔、不抽菸且不喝酒者高出123倍。長期嚼食檳榔、抽菸、嗜食滾燙食物,或是牙齒齲蝕破裂沒有修補等,皆為危險的刺激物。

症狀

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,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。早期常不覺得疼痛,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,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。發現口腔黏膜的顏色或形狀改變、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 潰瘍、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有不明原因之腫塊、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,應提高警覺,便要尋求醫師的幫忙。

診斷方法

口腔癌的癌症前期病變有口腔黏膜下纖維化、口腔黏膜白斑症、口腔黏膜紅斑症、疣狀增生或乳突瘤等。重要的診斷方法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。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、觸診外,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。

癌症分期

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 TNM 系統來決定。

零期

即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。

第一期

腫瘤的最長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 ( 或遠隔 ) 轉移。

第二期

腫瘤的最長直徑大於 2 公分但不大於 4 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 ( 或遠隔 ) 轉移。

第三期

腫瘤的最長直徑大於 4 公分或已轉移到同側頸部一個淋巴結,此淋巴結之最長直徑不超過 3 公分。

第四期

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: 

  1. 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 ( 如:穿過骨外層,深入深層肌肉、上頜竇、皮膚 ) 。
  2.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 ( 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、對側或兩側 都有 ) 、或是淋巴結的最大直徑已超過 3 公分。 
  3. 已發生遠隔轉移

治療及可能併發症

外科治療

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相當重要的步驟,依期數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:

 原位癌:只做病變處切除。

 第一期:只做病變處切除,視病情需要,加做頸部淋巴結切除。

 第二期: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切除。 

 第三期:廣泛病變處切除及頸部廓清術。

 第四期: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頸部廓清術,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、 下顎骨。

放射治療

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,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有效的療法。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,則視情形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,如: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、淋巴結轉移 ( 二粒以上 ) 、淋巴結膜外侵犯、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,需施行手術後放射治療。

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都要會診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,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,如有嚴重的牙齦疾病或蛀牙,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,拔牙後要等齒槽傷口完全復原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。氟膠及牙托的使用及注意口腔衛生,可以使牙齒保持健康。

化學藥物治療

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隔轉移,目前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( 第三、四期 ) ,可增加局部控制率、明顯增加病人的存活率。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。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,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,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。

預後

口腔癌只要早期 ( 第一、二期 ) 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, 3 年的存活率可達 72% , 5 年的存活率可有 60% ,若是晚期 ( 第三、四期 ) ,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 61% 及 30% 。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發生在 3 年內,其中有 80% 出現於局部或頸部, 20% 會發生轉移。復發的口腔癌常發生在治療後一年內,應該每個月追蹤檢查一次,第二年每二個月追蹤檢查一次,第三年每三個月一次,第四、五年以後可以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。每半年做一次胸部 X 光檢查。此外在追蹤期間要注意遠隔轉移及第二原發腫瘤 ( 常見於口腔、食道、或肺臟等器官 ) 的可能性。

防治(追蹤)

外來的致癌物質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戒除嚼檳榔、抽菸、喝酒可 以預防大部分口腔癌的發生。日常生活中應避免熱度太高或太辛辣的食物。每半年至牙科醫療院所做口腔健康檢查,以期早日發現,早日治療。

結論

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、抽菸、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,隨著抽菸及嚼檳榔 人口的增加,臺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。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,應及早求醫診治。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,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。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,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