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化組 張銘泉

前言

人體中的鈣質有99%存在於骨骼與牙齒中,是骨骼與牙齒主要的成份,其他的1%則存在於全身各處如軟組織及血液中。神經傳導、肌肉收縮、血液凝固、心臟的跳動、荷爾蒙的作用等生理反應都由這1%負責,因此人體的組織及血液中鈣的濃度必需保持恆定,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,否則會威脅生命安全。

鈣是人體很難攝取的一種礦物質,會隨著年齡增長,鈣的吸收率和吸收量也降低。食物所含的鈣質,進入人體後先離子化,然後被吸收,如果沒有離子化,就無法被吸收運用。在正常的情況下,30歲以前可以保持正的鈣平衡,在嬰兒期以及青春期尤其明顯。這兩個時期也是人體成長發育最快的時期,在青春期注意鈣質的充分攝取,更有機會長高長壯;30歲以後,鈣質流失的速率漸漸會大於鈣質吸收的速率,女性過了更年期,由於內分泌的改變,鈣質流失的狀況會更加明顯,此時也應該注意鈣質的攝取,並請醫師幫您作適當的治療與建議。

人體的血清鈣包括三部份:(一)、與蛋白質結合的鈣佔45%(二)、無機鈣化物佔10%(三)、游離鈣(Free Calcium)佔45%,真正具有生理活性。但不是所有離子鈣均具有生理活性,離子鈣中部份有生理活性稱『活性離子鈣』,另一部份無活性稱『非活性離子鈣』,後者在活化前無生理作用。所以測定血清中的游離鈣比較能反應實際的生理狀態。

游離鈣

游離鈣是鈣的新陳代謝活躍的部份,也屬於具生理意義的部份。一般實驗室所測定的鈣為總血鈣,總血鈣容易受白蛋白變動的影響,所以對於白蛋白異常的患者,總血鈣較不能呈現真實的血鈣狀態。此時就必須測定游離鈣,來了解病情。

正常情況下,人體攝入的鈣經過體內代謝後,多餘的鈣需要排出體外。鈣的排泄途徑主要有腎臟、消化道、乳汁、汗液四種。腎臟對人體內鈣的平衡起主導作用,包括腎小球的過濾,腎小管對鈣的重新吸收。在正常情況下,只有游離鈣與小分子物質結合,鈣才能從腎小球過濾。血液中的游離鈣在腎臟時有一部分會從腎小球濾出,但是濾出的鈣大部分會在鈣調節激素的影響下,依據身體鈣平衡的需要,再經腎小管重吸收而回到血液中。但正常人通過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調節作用,每日僅有200mg左右的濾過鈣可由尿排出,稱作尿鈣。

游離鈣的平衡調節

影響鈣的吸收因素中,我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維生素D是否充足,但這只是其中之一環,其它如腸胃道功能的好壞、吸收狀況良莠與否、內分泌功能是否正常、生理狀況之不同、食物中是否具有干擾鈣吸收的物質...等因素皆會影響身體內鈣質的吸收。

鈣離子主要受副甲狀腺素(PTH),維生素D及抑鈣素(Calcitonin)三者所調節,特別是前二者。當游離鈣稍降時即馬上刺激PTH之釋放,PTH直接作用在 osteoblast細胞使其間接活化osteoclast而使bone resorption及釋放出鈣。PTH亦可直接作用在腎遠端小管促進鈣之再吸收及直接活化1a-hydroxylase,促進維生素D之形成,後者作用在胃腸道增加鈣結合蛋白之形成而促進胃腸道對鈣之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