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個管師:2833-2211分機2588

胃癌

胃癌在大部份已開發的國家是一個罹患率逐漸降低的癌症,依據台灣癌症登記小組(Taiwan Cancer Registry)的報告,台灣胃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自西元2000以來,亦呈現下降趨勢。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在2016出版的台灣地區癌症登記報告,在2016年,初次診斷為胃癌者共3703人,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.31%, 位居全人口中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男性第七位、女性為第10位。胃癌位居全人口中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六位,共有2294人死於胃癌,占消化器官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9.97%。

致病危險因子

胃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免疫,遺傳,環境,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老化等。 

環境因素是胃癌發生的主要病因。臨床資料表明胃癌的病因與各地方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,經常食用霉變、醃製、燻烤等食物、或過多攝人食鹽,均可增加胃癌發生的危險性。

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病有關。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胃癌發病率與HP感染率呈正相關,HP感染者胃癌發病率是非感染者的6倍。

臨床症狀及症候

最常見的臨床胃癌初期症狀是消化不良,肚子不大舒服或是上腹疼痛,輕微的噁心、反胃、胃灼熱感、腹脹、打嗝、胃口不好、全身倦怠或者是下痢等。

在台灣,蠻多病人到醫院求診時,常在腹部摸到腫塊,或因胃口較差、體重下降,或甚至到了因胃幽門阻塞吃下東西就吐時,才找醫師作檢查。 這時癌細胞多半己深入胃部肌肉層,甚至轉移到其它器官,病情已較嚴重了。又因胃癌生長的部位不同,它所呈現的胃癌症徵兆也不一致。

診斷方式

1. 胃內視鏡

這是直接且有效(95%成功率)的診斷方法。一般採用軟的內視鏡,一方面可以做活體切片,取得細胞來做診斷,再加上X光的檢查,可以預估腫瘤的嚴重性。 


2. 胃超音波檢查(ultrasound)

可正確判斷腫瘤的分期,在現今盛行黏膜下切除腫瘤方式治療某些早期腫瘤,此檢查可更精確確認腫瘤深度及淋巴有無。 


3. X光掃描 (CT)

對診斷腫瘤是否有擴散及定位非常有幫助,約50%的病人因使用X光掃描,而發現有擴散現象。

本院治療方式的選擇

手術治療

胃癌治療的原則是以手術治療為優先,在評估患者狀況、影像檢查後,能夠透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患者,會建議接受手術治療。若視腫瘤情況無法動手術,就會先進行化學治療,待腫瘤縮小後,再評估手術切除的可能性。 醫師會根據腫瘤的位置來決定手術方式,若腫瘤位置較低,可進行「次全胃切除」,若腫瘤位置較高,則需進行「全胃切除」。手術同時,也會進行淋巴結廓清,並將檢體送交病理科醫師化驗,以確定癌症分期。

化學藥物治療

胃癌在手術切除之後,常有復發和轉移的現象,主要是因為手術前未能發現隱藏的病灶沒有完全切除,所以在手術前後應該進行化療,可以防止細胞癌的擴散,然後在手術後繼續化療,能夠提高手術的治癒率,來降低腫瘤的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。

放射治療

放射治療通常是手術和化療外的一些附加的手段,療效程度一般,術前放療可以使腫瘤縮小,提高切除率,但是術後放療能夠使腫瘤的殘存不再轉移,治癒腫瘤的現象,放療的效果,在西方世界手術淋巴清除較少較而有明顯的效果,東方世界淋巴清除較多,效果不明顯。

本院照護特色

病情追蹤

癌症患者較常人有復發的機會,故治療後必須定期門診複查,檢查項目包括全身物理檢查,胸部X光攝影,腹部超音波,胸腹部電腦斷層及定期胃鏡檢查。由於胃炎大部分的復發發生在治療後的一,二年內,因此,這段期間的追蹤是很重要的。建議各科多方面追蹤病人,以偵檢早期復發。

本院治療成果

  •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