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個管師:2833-2211分機2627

子宮頸癌

據國內癌症登記資料顯示,子宮頸侵襲癌標準化發生率由民國84年每10萬人口25人下降至96年的12人,下降達51%;然而,子宮頸癌從84年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,降到105年的第8位,女性癌症死亡率從84年的第4位,降到106年第7位。但是,每天仍有近4人新診斷罹患子宮頸癌、近2人死於子宮頸癌。而子宮頸侵襲癌好發於35到45歲,且會隨著年齡增加患病比率亦會上升。

致病危險因子

多重性伴侶、初次性行為發生年齡較早、多產次婦女、低社經地位、抽菸及口服避孕藥等皆與子宮頸侵襲癌有關,其中最重要的是高風險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病史;20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楚爾郝森(Harald zur Hausen)教授證實子宮頸的癌症,大部分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(HPV)所導致。

臨床症狀及症候

1. 最常見症狀為陰道不規則流血:通常出現在夫妻行房後,或大便後發生。 

2. 陰道分泌物增加。 

3. 疼痛:若癌症已壓迫到骨盆腔內的神經,則可能出現下腹、腰部或大腿等不同部位的疼痛;如果癌症侵犯直腸,則可能出現解便不順,肛門下墜腫脹感;若壓迫到了膀胱,早期症狀則會出現尿頻、尿急、尿痛甚至血尿。

診斷方式

抹片篩檢

通常只具有篩檢功能,抹片檢驗異常者,仍須進行下列切片手術、病理診斷進行確診。

陰道鏡檢查合併診斷性切片

陰道鏡是在1924年由德國的Hinselmann所發明,可以將子宮頸可疑的病變處予以放大(通常4 ~ 10倍),並加上醋酸溶液洗去子宮頸黏液,來觀察子宮頸上不正常的血管增生,及白色上皮等可疑病變處的變化,並增加切片的準確度。在子宮頸上的可疑病灶都應進行切片檢查,切片位置最好在病灶邊緣處,病理科才能進行腫瘤侵犯深度評估。

子宮頸椎狀切片(conization)

子宮頸椎狀切片是指將子宮頸作一圓錐樣的切割,此項切片檢查兼具診斷性及治療性。

本院治療方式的選擇

子宮頸癌治療方式通常視病理確診後的影像分期為參考依據

手術治療

早期子宮頸癌的標準治療是手術療法,臨床分期IIA之前的子宮頸癌,通常會進行根除性子宮切除手術,以及骨盆淋巴廓清手術。另外對IB期之前,腫瘤體積小於2公分的子宮頸癌,又想保留生育能力的婦女,可考慮子宮頸切除手術(或合併骨盆腔淋巴清除手術)。

放射線治療

研究顯示對於腫瘤分期IB-IIA的子宮頸癌,甚至是復發性的子宮頸侵襲癌,放射治療也可以達到跟手術治療相同的效果。在接受放射治療前,會先進行治療前的定位準備,一至二周內會開始進行放射治療,需進行5次以上的放射治療。

熱治療

熱能夠造成腫瘤細胞暫時性的生長停滯,有效增加放射治療的效果,因此在較大的腫瘤(>4cm)以上可以考慮配合化放射治療療程同步加上熱治療。

追蹤

子宮頸癌手術後的追蹤,包括以下問診、理學檢查 (包括骨盆內診) 、抹片檢查以及影像追蹤。 

1. 以內診抹片進行追蹤,每三個月至六個月重做一次抹片檢查與陰道鏡,看是否需再近一步處置。 

2. 腫瘤指標,諸如SCC、CEA、CA-125定期追蹤。 

3. 每年可給予胸部X 光檢查,及依病人情況決定是否安排影像學檢查,包括電腦斷層或正子造影。

本院治療成果

2013年至2017年間子宮頸癌FIGO 5年存活率統計


期別

第I期

第II期

第III期

第IV期

整體存活率

(百分比)

96.3%

72.9%

58.3%

33.3%

65.68%